为深入推进中陶创客〔2024〕2号文件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激发创新实践能力,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土壤”的核心要求,2025年5月28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创客教育研究分会与东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走进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共同开展青少年“AI时代·科学探索”公益课堂活动,为该校师生带来一场融合科技启蒙与实践创新的教育盛宴。
一、AI前沿知识课堂:启智未来思维
活动首项议程由谭永明教授带来“探索AI奥秘,培养未来超能力”主题讲座。谭教授以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为指引,从AI的起源发展、核心技术(如神经网络、编程逻辑)切入,通过生动案例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场景。在创新思维培养环节,她提出的“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协作、学会实践”理念,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原理深度契合,引导学生以“小先生”精神主动探索科技应用场景。课堂上丰富的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让 AI 帮山区小朋友自动整理书包!”“我想设计 AI 宠物医生,通过摄像头扫描就能诊断流浪动物的病情...”
谭教授逐一记录下这些充满童趣的创意:“你们的每一个‘奇思妙想’,都是未来科技的起点。就像陶行知先生倡导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AI 的未来不是代码的堆砌,而是充满人文温度的创新。”
二、科学实验课堂:触摸声音的振动密码
在《炫彩八音琴》实验课上,周建荣专家刚展示完古筝发声的慢动作视频,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为什么古筝弦越细,声音越尖?” 梁秋雅导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分发了不同长度的弹力带和小木片:“请大家动手组装八音琴,边调试边观察 —— 弹力带振动的快慢,和音调有什么关系?”
“老师,我的弹力带绷得越紧,弹出来的声音越高!” 五年级的小航瞪大眼睛,像发现新大陆般举起自制乐器。一旁的小琳则皱着眉头提问:“如果换成橡皮筋,振动幅度会不一样吗?” 导师们鼓励学生更换材料反复实验,当《小星星》的旋律从不同材质的 “八音琴” 中流淌出来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振动频率决定音调高低,而材质差异会影响音色。“原来物理知识藏在音乐里!” 五年级的小彤一边调试琴弦,一边兴奋地和同伴分享发现。
三、理念浸润:陶研思想在科技启蒙中的 “生动实践”
活动尾声,学生们捧着自己的作品,围绕在专家身边继续追问。这些充满童趣的提问与探索,恰是陶行知 “六大解放” 教育思想的鲜活注脚 —— 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敢于思考;解放双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解放空间,让科技教育突破课堂边界。
作为活动承办方,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校长表示:“当孩子们用‘小先生’的姿态讨论 AI 伦理,用实验验证科学原理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此次公益课堂通过 “讲座 + 实验 + 互动” 的立体模式,让 200 余名师生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更在心中种下 “知行合一” 的种子。
“科技点亮梦想,实践成就未来。” 随着暮色降临,孩子们攥着记录满疑问与发现的笔记本走出教室。这场充满陶研特色的科普之旅,不仅是一次科学启蒙,更是一次对 “生活即教育” 理念的践行 —— 愿这些在公益沃土中萌发的科学种子,终将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滋养下,成长为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